无论是在西伯利亚寒冷山区、还是在南美洲莽莽雨林,都有华为生产的电信设备,帮助那儿的居民接收稳定的通信信号;从智利矿难到日本福岛核危机,三一重工的大型装备为救援提供支持;在非洲一些地区的轨道线路上,行驶着中国中车为其“量身定做”的火车机车。
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,是立国之本、兴国之器、强国之基。大力发展制造业,对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、实现百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。
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,使中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大幅增长,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。2010年,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。然而,在快速增长的同时,中国制造业在发展质量、创新能力、品牌塑造上仍有较大差距,大而不强仍然是中国制造业亟须突破的瓶颈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,中国制造业已经开始在全球视野下谋篇布局,踏上寻求质量增长、塑造中国品牌、迈向中国制造的新征程。
创新驱动: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
2013年,联想集团首次登顶世界计算机业,成为全球个人电脑行业最大制造商。这一步,联想走了10年。联想在全球扩展市场,也把中国制造的印记带到全世界。
塑造中国制造的世界领先地位,是无数企业的梦想。如今,我们离这一梦想越来越近了。
2013年,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达20.8%,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。在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,我国是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制造能力的国家。目前,我国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。华为、海尔、联想,一批中国制造业品牌已经扬帆出海,成为国际市场上闪光的“中国名片”。
然而,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,由于创新研发能力较弱,创新创造不够,“中国制造”总体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中低端。
核心技术受制于人,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。为此,党中央、国务院作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,全力推进自主创新。
今年5月,国务院发布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——《中国制造2025》,提出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,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,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,促进制造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,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。
当前,随着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,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,经济发展将更多依靠创新驱动,并将出现更多的新业态、新模式,在“中国制造2025”“互联网+”等战略激发下,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迎来一个新时代。
转型升级: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
只有放眼全球,才能走得更远。
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,发达国家纷纷实施“再工业化”战略,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。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,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,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。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“双向挤压”的严峻挑战。
新的挑战面前,以往那种以劳动力成本低,资源、能源消耗大,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。在这种形势下,我国要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,必须以质量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,重塑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。
对此,《中国制造2025》也提出了“质量为先”的基本方针,提出质量要贯穿于建设制造强国的整个进程,要成为部署和落实各项任务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。
当前,“中国制造2025”与“互联网+”行动计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,制造业转型升级时不我待。中国制造业亟待走出一条智能转型、绿色发展之路,从而实现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、由资源消耗大、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、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。
制造强国,人才为本。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规模大、科技人力投入增长快,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,科技人力投入强度不高,科技人才队伍质量不高,严重缺乏创新型人才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瓶颈。未来,应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,加强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技能培训,不断提高制造业员工素质,为制造业从速度型扩张走向质量型增长提供动力。
走向世界: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
过去,中国制造一度与“低质低价”画等号,随着中国企业凭借优质产品和服务在世界舞台站稳脚跟,中国制造也逐步化身“质量”的代名词。
在经济全球化时代,品牌已成为制造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,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信誉和形象。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形象,离不开中国品牌在关键领域的崛起。
数据显示,在国内消费品市场,自主品牌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,彩电、空调、服装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%以上。在国际市场,高铁、核电等产品已成为中国制造的“国际品牌”。在世界品牌500强名单中,我国品牌从2006年的6个增长到2014年的29个,增幅名列前茅。
然而,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,我国制造业品牌建设依然相对滞后,存在品牌数量多、市场认可度较低的矛盾,品牌附加值低、竞争力弱等问题依然存在。
当前,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已成为业界共识,相关配套政策正逐步完善。《中国制造2025》明确将加强品牌建设作为9项战略任务重点之一,指出要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,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。在具体实践中,工信部还通过制定发布品牌管理体系国家标准、组织开展质量标杆活动、完善品牌培育工作制度等举措推进工业质量品牌建设。
除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努力外,通过加大产品研发力度、积极布局“走出去”来提高品牌影响力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自发的选择。作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,品牌建设将促使中国制造由“量变”到“质变”,实现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。